西安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培育研究

作者: 李颂华 【 转载 】 来源: 传播力研究 2022-01-28

摘要: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的培育是一 项基于现有文化产业发展而进行的一项实 践活动。因此,本文在解析西安现有文化 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,参考其他各地特 色文化品牌培育的经验,提出了如下的培 育策略供大家参考。这些培育策略包括: 资源差异的重新审视策略、借鉴经验培育 特色文化品牌策略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 扶持策略、集群式的发展策略、互联网 + 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培育策略、辩证的“特 色观”策略。

 关键词:西安;特色文化;产业品 牌;培育研究 


文化产业品牌培育是一个系统化的过 程。它既需要对现有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进行总结与分析,也需要借鉴其他各地 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。因此,西安特色 文化产业品牌培育的相关研究,既要有宏 观的分析与指导,也需要有微观的措施与 实践。 

特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升级 版。因此,探究特色文化的研究不能脱离 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。因此,本文的介 绍主要谈及两部分内容: 

一、西安的文化产业 在宏观的层面上,文化产业的发展也 表现出了不平衡性。对于西安的文化产业 发展而言,这种不平衡性有两个层面上的 表现。即,西安文化产业与其他地域文化 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西安所属地域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平衡性。 

首先,西安文化产业与其他地域文化 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。西安文化产业的发 展已取得了令人惊叹的结果,但这令人惊 叹的结果与其他地域的文化产业发展相 比,仍然有许多令我们深思的地方。 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 资源条件和产业特色,成为五大主导产业 ( 高新技术产业、先进制造业、旅游文化 产业、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) 中增长最 快的产业类型 ( 年增幅在 20% 以上 )。[1] 在这段引文里,结合作者的叙述可知,西 安具有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条件且西安的 文化产业发展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。 但与其他地域相比还有差距,例如,河北 省目前已经形成的农村特色文化产业主要 有红色文化、旅游文化、戏曲文化、民 间艺术文化等多种形式,如石家庄的红色 文化产业;张家口草原文化、承德皇家文 化、秦皇岛海洋等旅游文化产业;保定的 河北梆子等戏曲文化产业;沧州的杂技文 化产业;衡水的年画、蔚县的剪纸、唐山 皮影等民间艺术文化产业。[2] 比较上述两 段引文可知,虽然西安的文化产业发展较 为迅速,但相对于特色文化产业而言,与 河北省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。

 其次,西安地域内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的不足。在西安地域之内,文化产业的发 展,特别是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 一定的不足。在城墙区、碑林区、新城 区、莲湖区、雁塔区、濡桥区、未央区各 个区域之内,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待 于均衡。虽然这些城区拥有的文化产业资 源有所不同,但这些资源的差异并不是造 成发展不均衡的唯一原因。因此,运用这 种不同,创造彼此差异性的文化产业更是 实现特色文化品牌的关键之一。

 二、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的培育策略 培育独具西安特色的文化品牌,一般 有如下的策略可以参考:

 ( 一 ) 资源差异的重新审视策略 资源的差异既是造成文化产业发展不 均衡的原因,也是创造特色文化品牌的前 提。相对于老城区而言,新城区缺少传统 文化资源。但是,新城区却拥有老城区不 具备的新资源;同样,相对新城区而言, 虽然老城区缺乏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 的资源,但传统文化资源的魅力却又是新 城区不可相比的。因此,承认资源的差异 并利用这些差异性的资源更能创造一些特 色的文化品牌。

 ( 二 ) 借鉴经验培育特色文化品牌策略 品牌的创新需要借鉴成功的经验,而 这些经验既有来自于其他地域的经验,也 有对本地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实践的思 考。在上边引用的河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案例中,有如下经验值得我们关注:第 一,区域性前提下的特色文化产业。在河 北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,几乎每一个区 域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产业。例如,承 德有皇家的避暑山庄,因此,它适合发展 皇家文化;而河北省的秦皇岛由其濒临海 洋,因此,它适合发展以海洋为特色的文 化旅游。这也说是说,特色文化产业的发 展依赖于地域所拥有的文化资源。第二, 文化特色产业的培育应该与其他产业的发 展相互整合。对于秦皇岛而言,由于旅游 业一直是其传统的产业,但现在它的管理 者却把旅游与文化相整合,从而开展了文 化旅游产业。对于西安而言,也可以采取 这样的发展策略。西安是有名的古都,它 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不亚于承德,因此,如 果把传统的旅游业与现代的文化产业相互 整合,一定能培育出新的文化品牌。第 三,传统文化产业的挖掘。河北梆子与沧 州的杂技可谓是河北独有的文化资源,因 此,对其深入挖掘可以培育出新的品牌; 对于西安而言也可以如此,西安鼓乐早 在 09 年的时候就已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,但是如何才能使其成为一个新的 文化品牌呢?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河北“文 化 + 旅游”的发展模式。第四,产业融 合式的发展。产业需要融合式地发展,对 24 文化传播 WEN HUA CHUAN BO 于新品牌的创建这一点非常重要。据西安 文化产业网报道,英雄互娱出资 3.9 亿与 西安曲江文化等成立投资公司。而旅游项 目和文化娱乐项目投资则又是这一公司的 重点。 

( 三 )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扶持策略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中,结合一带 一路的发展背景,可以培育具有西安特色 的文化品牌。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推进为 我国文化产业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机遇“一 带一路”不仅是商贸之路,更是文化之 路,文化产业在“一带一路”格局中具有 极高的战略价值。[3] 这也就是说,只有抓 住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,西安特色的文 化产业品牌才能得以快速地构建。

 ( 四 ) 集群式的发展策略 正是因为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文化 资源,因此,走集群式的发展应该是培育 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的关键所在。对于新 城区而言,它应该以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为主,对于老城区而言,它在发展传统文 化的同时也应该融入现代文化的元素。因 此,集群式的发展更能体现出地域特色, 而地域特色的体现则又是彰显特色文化品 牌的前提。

 ( 五 ) 互联网 + 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培 育策略 互联网 + 特色文化产业策略是作为 一项新的创新策略进行了西安特色文化品 牌培育实践。“互联网 + 特色文化产业” 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产业与其它的产业相 互整合的升级。在特色文化与旅游的整合 中,它强调的是不同产业间的相互整合, 而在这种整合中引入互联网,则不仅是拓 展产业的整合途径,而且也是发展文化产 业的个性方式。 运用互联网可以宣传西安所特有的文 化产业。在西安文化网上,“戊戌年清明 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将于 4 月 5 日在黄陵举 行”新闻的及时发布,不仅使各地的人充 分了解了西安这一独有的文化,而且还使 各地的爱好者了解了历年祭轩辕黄帝典礼 的情况。再如,在西安文化网站上,还可 以浏览到许多西安独有的文化现象。例 如,西安的面艺民俗,历史舞剧《长恨 歌》的创作及演出情况,以及西安碑林博 物馆的改造情况等。所有的文化信息都能 够通过互联网向世人发布。从而拓展了西 安特色文化的影响力。从另一个层面上 讲,互联网不仅是宣传西安特色文化的媒 介,平台,而且也是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关 键。因此,一个品牌的培育的过程就是让 世人不断了解这个文化品牌的过程。

 ( 六 ) 辩证的“特色观”策略 特色品牌培育的过程中,如何理解 “特色”一词至关重要。“特色”是一个具 有辩证意义的词汇。从地域上讲,所谓的 “特色”表现出一种地域性的差别。就如 承德与西安都有皇家文化,但西安的皇家 文化却与承德的皇家文化表现出了诸多的 不同。从年代上讲是,西安的更为久远, 涉及到的内容更为广泛。因此,从另一个 层面上讲,在历时的视角下,各地与众不 同的文化也是一种特色的表现。例如,祭 轩辕黄帝典礼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是 我们在承德皇家文化中不可能见到的事 实;当然了,这种历时层面上的差异,并 非是强调各地所拥有文化的不同,并不是 文化间的一种高低的对比,优劣的评说。 

“特色”的辩证意义还体现在同一地 域内部。同在西安地区,不同时代的文化 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。例如,传统文化 与现代文明的差异就是它们各自特色的表 现。因此,培育特色文化品牌的关键就是 突出文化间的差异。而这种文化间差异的 形成则需要通过一定的宣传,在了解的基 础上,让众人辨别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性。例如“西安音乐人曹轩宾用秦音传播 本土文化”这则新闻介绍的内容就是如 此。曹轩宾用秦音成功地演绎了古代诗歌 作品《送元二使西安》,从而使更多的人 了解秦音。但是,在演绎这首诗歌的过程 中,他们又融入了许多的现代文化。因此 说,虽然秦音是西安的一个特色文化,但 它的特色却需要借助现代文化的参与进行 表达。因此,“特色”文化品牌的培育是 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。它绝非是一种复古 式的标新立异,也绝非是一种与现代文化 格格不入的与众不同。因此,辩证地“特 色”是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中的关键所在。 

西安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的培育是一个 系统化的过程。它既需要了解西安现代文 化产业的发展,又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培育 发展策略。


 参考文献: [1] 薛东前,张志杰,郭晶,马蓓蓓 . 西安 市文化产业集聚特征及机制分析 [J]. 经济地 理,2015,35(05):92-97.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[2] 路剑,贾会棉,张青,杨梦 . 河北省农 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[J]. 经济研究参 考,2017(59):107-112.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[3] 李孝敏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我国文化 . 产业拓展探析 [J]. 求实,2016(07):38-45.


             ( 作者单位:中共西安市委党校文化教研部 )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